結直腸包括結腸(大腸)及直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環,在將固體廢物排出體外前,主要負責儲存廢物、吸收消化物的水份和礦物質。
消化道是連接口腔和肛門的管道,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和胃組成。食道通過肌肉的收縮和放鬆,把食物向下推,穿過橫膈膜到達胃。
肝臟製造膽汁; 胰線製造胰液; 小腸腺分泌腸液。膽汁和胰液經總膽管流進腸道,與腸液共同進行消化作用,構成重要的輔助消化和代謝的系統。
內分泌系統主要負責控制人體生理功能正常運作,由分泌激素 (荷爾蒙) 的內分泌腺所組成。包括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腦垂腺等。
乳房的發育和功能受多種內分泌激素等的作用影響和調控,如:雌激素促進乳腺腺管增生、孕激素則促進乳腺小葉及腺泡生長。
人體的皮膚分為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三層,皮膚中的細胞隨著年紀增長都有不正常增生的可能,常見有:粉瘤、脂肪瘤、血管瘤、痣和疣等。
胃潰瘍是胃黏膜發生潰瘍,造成傷口。胃潰瘍也可發生在胃部以外的器官,如腸道,這稱為十二指腸潰瘍。香港人因生活節奏急速,令胃潰瘍成為了常見的腸胃疾病。
徵狀
診斷
治療
大部份胃潰瘍都能在一至兩個月內自行痊癒。治療方法有二:藥物和手術。患者可利用藥物來抑制胃酸,或透過手術切除潰瘍部分。
胃食道逆流是指胃酸從胃部回流到食道的疾病。這種胃酸回流會刺激食道內層,雖然有不少人曾經歷胃酸倒流的情況,但胃食道逆流患者一般每週最少出現兩次胃酸倒流,或每週最少發生一次中度至重度的胃酸倒流。
徵狀
若胃食道逆流發生在晚間,患者可能出現以下徵狀︰
診斷
治療
胃食道逆流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及藥物治療。
胃癌是指在胃黏膜上出現癌細胞,形成時間較其他癌症長。過去幾十年間,全球胃癌個案都呈下降趨勢,但仍是香港十大癌症之一。
徵狀
胃癌初期徵狀並不明顯,但較常見的包括:
診斷
治療
胃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切除手術、放射治療,以及化療。
食道癌是香港常見癌症之一。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及某些疾病會增加患上食道癌的風險。食道癌多發病於60至70歲人士,男性患者較女性多。
徵狀
診斷
治療
食道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食道、放射治療及化療。
胃腸道基質腫瘤是一種出現在消化系統的軟組織肉瘤,可生長在消化系統任何位置,但常見於胃部和小腸內,主要是由於消化系統壁細胞基因突變所致。患者一般為50-70歲人士,較少見於40歲以下人士。
徵狀
診斷
治療
胃腸道基質腫瘤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腫瘤及標靶藥物治療。
賁門失弛緩症是一種罕見的食道疾病。患者的食道肌肉不能正常運作,導致食物及飲料不能進入胃部,並滯留在食道內。
徵狀
賁門失弛緩症有時候是沒有明顯徵狀的,但常見徵狀包括:
診斷
治療
賁門失弛緩症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部分或全部食道、藥物治療及內鏡氣囊擴張術。
吞嚥障礙指患者需要較長時間把食物從口腔吞嚥到胃部,令進食過程變得困難和費時。患者在吞嚥過程中有可能感到痛楚,有些患者甚至完全不能吞嚥。吞嚥障礙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人士身上,但長者的發病率較高。
徵狀
診斷
治療
治療方案會根據吞嚥障礙的類型而有所不同。一般的治療方法包括食道擴張手術、藥物治療及吞嚥復康訓練。
甲狀腺癌是一種罕見的癌症,常見於30多歲和60歲以上人士。女性患者比男性多2-3倍。甲狀腺癌的治癒率很高,患者通常在治療後可完全康復。
徵狀
診斷
治療
甲狀腺癌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甲狀腺、藥物治療、放射碘治療、放射治療及化療。
乳癌為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16名女性便會有1人患上乳癌。雖然乳癌個案近年不斷增多,但只要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乳癌治癒率其實很高。
徵狀
診斷
治療
乳癌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乳房、放射治療及化療。
良性前列腺肥大症是指良性細胞組織(非癌細胞)在前列腺內生長,增大的前列腺壓迫著尿道,令患者出現排尿困難。
徵狀
診斷
治療
良性前列腺肥大症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細胞組織及藥物治療。
外周動脈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系統循環疾病,由於動脈中有脂肪沉積物,導致腿部肌肉的血液供應減少。
徵狀
診斷
治療
外周動脈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治療及藥物治療。
靜脈曲張是由於靜脈瓣膜出現問題,令血液循環欠佳,最後令靜脈扭曲和脹大的疾病。靜脈曲張多發生在腿和腳上,血管會呈藍色或深紫色、凸起、並以迂曲或團塊狀出現。
徵狀
診斷
治療
靜脈曲張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移除靜脈曲張血管。
皮膚腫瘤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而且大多數腫瘤都是良性的。但當腫瘤持續出現2星期以上,便有需要求醫,找出原因所在。
徵狀
皮膚腫瘤的類型根據體積大小和種類而異,常見的徵狀為:
診斷
一般而言,醫生會透過觸摸及觀察腫瘤的形狀、大小、硬度及邊界等幾方面來判斷腫瘤的實際性質,再給予合適的治療。
治療
皮膚腫瘤一般以切除手術為主。
痔瘡是由於直腸和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阻而導致血管腫脹及血管組織突出,常見於50歲或以上人士。
徵狀
診斷
治療
痔瘡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痔瘡、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
大腸瘜肉是指在大腸內壁上形成的小塊細胞。 大多數大腸瘜肉都是良性, 但若不及時進行處理,一些瘜肉會演化成大腸癌癌細胞組織,而這個時候發現的大腸癌往往都屬於較為後期的。
徵狀
診斷
治療
大腸瘜肉的治療方法為切除手術。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主要影響50歲或以上人士。大多數大腸癌癌細胞是由良性細胞演變而成的。
徵狀
診斷
治療
大腸癌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部份大腸、化療、標靶藥物治療及放射治療。
疝氣,俗稱小腸氣,是指當器官經由身體腹壁缺口移動到肌肉或周圍組織的外層。疝氣可見於任何年齡人士,但男性患者居多。
徵狀
一般而言,疝氣多發生在胸部和臀部之間的位置。患者會發現腹部或腹股溝凸出腫脹或出現腫塊,一般不會引起任何痛楚。患者亦有可能出現以下徵狀:
診斷
醫生會根據腫脹出現的位置來診斷疝氣的種類。
治療
疝氣的治療方法以切除手術為主。
盲腸炎指腹部右下方的盲腸發炎。盲腸炎十分普遍,但成因不明,且惡化速度快。
徵狀
診斷
治療
盲腸炎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盲腸。
胰臟炎是指胰臟出現發炎情況。胰臟是一個長形扁平的腺體,位於胃部後面,所產生的酶有幫助消化、製造激素及正常調節身體處理葡萄糖的功用。
徵狀
診斷
治療
胰臟炎的治療方法包括切除手術(膽管、膽囊或胰臟)及藥物治療。
膽囊炎是指膽囊出現發炎情況。膽囊炎大多數是由於膽石阻塞膽管而引致的,其他可導致膽囊炎的原因包括膽管問題、腫瘤、嚴重疾病和感染。
徵狀
診斷
治療
膽囊炎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移除膽石及藥物治療。
膽管炎指膽管系統發炎,通常與細菌感染有關。 膽管主要負責把從肝臟及膽囊分泌的膽汁帶入十二指腸,以用來消化食物。膽管炎可以是慢性或急性形式出現。
徵狀
診斷
治療
膽管炎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移除膽石及藥物治療。
復發性化膿性膽管炎指膽管受細菌感染,並反覆在肝臟及肝膽管產生膽石的疾病,嚴重更會出現化膿及持續膽管阻塞情況。這個疾病普遍見於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由於在香港極為常見,故又稱「香港病」。
徵狀
診斷
治療
復發性化膿性膽管炎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
腎石是指腎臟尿液中含過量礦物質和鹽而形成的沉積物。腎石可影響泌尿系統中任何部位(從腎臟到膀胱),而且致病原因眾多。 腎石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疾病,最常影響30至60歲人士,男性患者較女性多。
徵狀
腎石可以沒有任何徵狀,患者可能會從尿液中排出腎石。一般而言,腎石的常見徵狀包括︰
診斷
治療
腎石的主要治療方法為透過手術來移除腎石。
Mirizzi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併發症,指膽石嵌塞在膽囊管或膽囊的頸部位置,導致膽總管或肝總管出現阻塞。
徵狀
診斷
治療
Mirizzi症候群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
缺血性腸道疾病是由於血管阻塞,導致流向腸道的血液減少而引致的各種腸道疾病。 腸缺血會影響小腸、大腸或兩者的健康。缺血性腸道疾病分急性和慢性兩種。
徵狀
診斷
治療
缺血性腸道疾病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血塊或腸道,以及藥物治療。
腸阻塞是指腸道因各種原因而出現的阻塞情況,使食物或液體無法正常的通過小腸及大腸。腸阻塞的致病原因眾多,包括手術後在腹部形成的細胞組織、腸道發炎、小腸感染、疝氣和結腸癌。
徵狀
診斷
治療
腸阻塞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阻塞腸道部分。
結腸造口是一個人工開口,適用於已切除直腸、肛門及括約肌的患者身上,令排泄物得以排出體外。
一般而言,由於結腸造口的排泄物較稀爛,因此結腸造口人士需要攝取大量水分,以免出現脫水情況。同時,結腸造口人士需保持均衡及定時的飲習慣,避免進食太過堅硬或會產生較多氣體及氣味的食物。
為配合工作繁忙、日常事務繁瑣的病人,我們特別安排於日間內視鏡中心進行內窺鏡檢查,可以彈性安排檢查時間,無須在醫院留宿。
Javascript not detected. Javascript required for this site to function. Please enable i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and refresh this page.